我們所認為的富裕,其衡量標準是什麼?
今天我在課堂上被學生提問關於遊戲製作的問題,因所帶的班級有兩組同學進入鈊鐌盃決賽,所以我也必須與他們討論接下來寒假時候的進度。一位女同學問我可否在寒假期間找一天跟我討論,他們可以到台南找我討論,我應允,但我隨即問那需不需要帶筆電記錄討論過程?同學不語,隨即又說:我們會帶筆記本記下來。我微笑應對,接下來我詢問到他們的進度分配,這位女同學說,她的電腦很容易當掉,所以如果要做遊戲,他會先把程式邏輯寫在紙上,然後再到另一位同學家把它撰寫出來。我感到疑惑,我當時認為,其實可能換個配備,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了,我隨即問:怎麼不換個好一點的配備呢?這樣有點沒效率。語畢 ,女同學低著頭不語,隨即又微笑地跟我說:因為我跟阿公阿媽住在一起,家裡經濟沒有很好,電腦還可以用就好了。我聽了頓時一陣鼻酸,很愧疚地看著那位女同學,我微笑地點了點頭,讚賞她的懂事。
回家的路上,一股莫名的思緒困擾著我,仿佛有感似的我想到了當初參賽時所寫的哥倫比亞計劃,哥倫比亞因政局動盪,革命軍總是到處起義,雖然是保家衛國的精神,但是受害的卻是小孩子,當台灣的家長還在為小孩子抱怨書包太重、吃不飽穿不暖時,哥倫比亞的小孩子們正荷槍實彈地站在某個據點守護他們的家園,家長不用擔心小孩子沒書念,因為他們的慾望已經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:只想要守護家園。
想到這個情景,我流下了眼淚,我好想幫助那位學生,我好想幫助應該被幫助的人,原本我的旅行計劃只為了我自己的旅費,但因為今天的一段對話,讓我想要將這份募款而來的款項,做最有意義的使用。因此我在我的旅行計劃加入“捐款”計劃,我希望我可以分配我剩餘的款項,將其分配捐出,為每一塊我踏過的土地盡一份心力,感謝它對我這外來文化的平等包容。